鄧小平也說過「共同致富」,並指出「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」,這句話同樣出自「鄧小平文選」。
有人在鄧小平的遺言中尋找支持,反駁「中國在走回頭路」之說。但鄧小平生前的理論,並沒有指出中國的改革一旦出現財富不均,到了這個階段,應該怎樣做?
殖民地的香港其實提供了典範。戰後英國經濟大受創傷,兩次世界大戰虛耗國庫,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凱恩斯成為國家經濟顧問,除了主張大力推行計劃經濟,設立免費醫療系統,錢從何來,則多次越洋訪問美國,向美國借貸。
那時香港出現數以百萬計的難民,英國政府窮,香港殖民地政府也沒有錢。英國人在香港並無「打土豪分田地」,新界居民的丁權權益分毫沒有改變,本地傳統富豪如何東、鄧肇堅、周壽臣、羅旭龢,殖民地的葛量洪政府沒有向他們施以重稅,還長期維持低稅制,也沒有強制其奉獻財產,而是以皇室勳銜和社會地位為誘因,令鄧肇堅、何東等富豪創立慈善事業。